奥视战略安全研究所
15201384345

国际著名战略安全专家谈中国崛起之下的地缘政治

发表时间:2020-11-29 08:33

一、中国海洋战略已从保持地缘政治克制转变为采取“离岸制衡”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海军采纳(并调整)了美国海军军官兼历史学家马汉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大国必须拥有一支真正强大的海军——不仅能够维护海洋利益,而且能够宣示主权。但在过去10年左右时间里,中国海军日益关注英国海军历史学家科比特的理论。科比特认为,大国可以有各自独特的大战略,每个大战略都需要自己独特的海洋战略,而海洋战略始终应该从国家具体的政治目标、目的和制约因素出发。这反映出中国大战略的重大转变:从保持地缘政治克制,到采取可被称为“离岸制衡”的新战略。

这一战略有三个决定性要素:第一,要求中国致力于维护中央政府所定义的中国陆地和沿海边界;第二,要求中国控制住周边地区;第三,要求中国在远洋(远至“第五岛链”海域)保持有利的力量对比。

就中国而言,这种战略需要有能力实现以下目标:第一,威慑、拖延、必要时削弱美国对海上主权争端或与台湾冲突的潜在军事干预;第二,防止美国取得制海权或控制具有商业和地缘政治重要意义的水道和咽喉要道;第三,防止印度有能力控制或封锁重要的海上航线和通往“第五岛链”的咽喉要道;第四,威慑、拖延、必要时削弱美国在中国远洋势力范围内的潜在军事干预。这是中国正在奉行的海洋战略。中国即将有能力挑战美国及其盟友直抵“第五岛链”的海上优势,美国及其他印太地区国家应对此做好应对准备。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8月24日发表明尼苏达州麦卡莱斯特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的文章《马汉、科比特和中国的海洋大战略》。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8/mahan-corbett-and-chinas-maritime-grand-strategy/

二、东盟对重塑印太地区战略平衡及应对中国崛起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自中印边境冲突以来,印度与“四国机制”的美、日、澳加强了外交与军事联系,重要标志是四国联合军演将制度化,这使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实际上成为“四国机制”军演。此外,疫情也加速美、日、印、澳在供应链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尽管如此,中国在印太地区自由贸易、供应链与投资项目中的地位仍不可撼动,并且地区国家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问题上也非常重视与中国合作。

对中国进行遏制是短视策略,可持续的应对中国崛起的政策应是双管齐下:一是增进与中国的沟通与经济往来,二是通过国际机构在军事上限制中国的行为。重建印太地区平衡的策略必须以多边体系为基础,确保地区国家在参与的同时保持独立,并就各自的红线进行沟通,东盟正是这样的多边机制。此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贸易与大规模投资项目决定了东盟的重要地位,东盟不仅能在经济上促进地区发展,还能充当中国与美、日、印、澳四国间中立的斡旋力量。

——东亚论坛网站8月27日发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弗雷德里克·克雷姆的文章《以东盟为中心应对中国的战略》。

https://www.eastasiaforum.org/2020/08/27/a-china-management-strategy-with-asean-at-the-centre/


三、美德两国应趁机修复关系,建立遏制中国的联盟。

在美中战略竞争中,德国一直未选边的主要原因,一是难以割舍中国带来的经济利益,二是美德两国之间互信的日益消退。因此美国目前推行与中国脱钩的策略对德国没有吸引力。德国大选可能将会带来新的领导人,以默克尔为首的赞成与中国接触的政治力量正在衰退,重视地缘政治与提升军费开支的声音逐渐升高。美国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制定一个两国均可接受的对华策略。新策略不应仅仅是限制中国发展,而是全球民主国家对中国进行遏制,以“积极的叙事体系”增加对德国的吸引力。同时,该策略不要求德国与中国全面脱钩,而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领域有选择地脱钩,如5G领域。另外,中国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项目是一个寻求联结全球的地缘经济项目,其最终目的是联结所有国家,并让这些国家依赖中国。这种联结力需要引起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视,并设法与之对冲。

——大西洋理事会网站9月3日发表该智库美德关系复兴项目成员罗德里克·凯弗普茨的文章《美国与德国是否能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new-atlanticist/can-the-us-and-germany-finally-see-eye-to-eye-on-china/

四、海湾地区或作为代理人被卷入美中新冷战。

海湾地区国家近年来致力于实现投资东向多元化,远离西方资本市场的传统束缚。与此同时,中国影响力在海湾地区正不断增强。该地区国家依赖于向中国出口油气,并且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对海湾地区国家来说,当前的历史性转型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当前世界正处于“后美国秩序”当中,并朝着不确定、分裂的方向发展。虽然美中之间的冲突与冷战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全球力量分配不再像在当初冷战时期那样呈两极状态。因此,周旋于美中两国之间的海湾地区国家,有可能继续收获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存在带来的安全利益,同时还可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但是,如果美中之间紧张关系持续加剧,不排除海湾地区作为代理人而被卷入这场新冷战的可能性。

——英国“中东之眼”新闻网站9月3日发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防务研究系助理教授戴维·罗伯茨与助教泽诺·莱奥尼的文章《海湾会成为美中新冷战的代理人吗?》。

https://www.middleeasteye.net/opinion/could-gulf-become-proxy-new-us-china-cold-war


五、民意能从很大程度上塑造中亚国家对俄、中、美三大国的政策。

据作者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的数据来看,中亚国家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表现出“支持”,对美国在人权与治理等问题上的施压表现出“排斥”,对俄罗斯地区政策表现出“偶尔批判”;中亚国家民众对俄罗斯的积极看法高于中国,远高于美国,而美国的软实力仍对人们颇具吸引力。与国家外交和精英观点通常表达的立场有所不同,中亚国家民众对俄罗斯持有非常积极的印象,这很可能是得益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深入而广泛的人文交流。俄罗斯与这些国家间的交流涵盖政府、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中亚国家民众对美国持有的态度非常消极,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很少,范围也较为局限,一般集中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但美国作为留学与工作目的地的吸引力仍非常大,这说明美国的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中亚国家民众的认可。中亚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不甚统一,中国近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对其仍抱有怀疑态度,并对中国的软实力投射有些抗拒。民意可塑造中亚国家对外政策,因此各国政府需在此方面投入更多关注。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网站8月发表乔治·华盛顿大学中亚研究项目主任玛列娜·拉吕埃勒的文章《中亚国家对俄罗斯、中国与美国的舆论调查》。

https://www.wilsoncenter.org/publication/kennan-cable-no-56-no-great-game-central-asias-public-opinions-russia-china-and-us

六、日本不能只是附和美国的对华政策

在前几任美国政府希望中国终将成为可靠伙伴以及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崛起仅是贸易关系的拓展时,日本始终认为须对中国保持警惕。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在努力深化美日安全同盟的同时,也一直在尽力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随着特朗普对华政策日益强硬,美中战略竞争加剧,在美中之间保持微妙平衡越来越难。虽然恶化的美中关系可以强化美日安全同盟,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也给日本政府带来负担。美中两个大国的竞争中缺乏有力的斡旋力量,而日本政府在两者间的平衡也有较大失控风险。另外,美国大选是一个重大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虽然两党候选人均表示将对华强硬,但强硬的方向与方式将有很大差别。因此,在特朗普政府邀盟友加入反华阵营时,日本应当明智地与其保持距离。日本对华政策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而不是效仿美国。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中山俊宏在9月6日东亚论坛网站发表文章《日本不能只是附和美国的对华政策》。

chain/https://www.eastasiaforum.org/2020/09/06/japan-on-following-us-china-policy/


联系我们: 15201384345
微信号码:15201384345 手机号码:15201384345 联系邮箱:15919647@qq.com